发布者: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心 时间:2017-05-02
讲座题目:打开黑箱,超越常识:对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反思与推进
讲座人:任兵教授 (南开大学杏鑫娱乐官网)
特约评论人💆🏿🧛🏽♀️:郭毅教授
主持人⌚️:关涛教授
时间🧑🏽🏫:5月8日上午9:30-11:00
地点👯:三教三阶下
任兵教授简介
南开大学杏鑫娱乐官网企业管理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管理学博士🔦。
在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JIBS)、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JWB)🤏🏻、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获奖成果
美国管理学会(AOM)2009年年会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ivision最佳论文评审人奖
南开大学第二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良师益友。
社会兼职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组织与战略管理分会发起人之一⤴️🕺🏼,清华大学社会网络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网与社会资本研究学会发起人之一👽,学会常务理事, 《学会通讯》创始主编🧇。南开管理学术沙龙创始人,组织者🧥。美国管理学会(AOM)、亚洲管理学会(AAOM)、国际商务学会(AIB)和中国管理研究之国际学会(IACMR)会员。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s, 亚太管理研究期刊(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审稿人♥︎;南开管理评论✉️💆🏻♂️、管理科学学报、管理学报👩🏽🌾、现代财经审稿人。AOM, AAOM, AIB, IACMR, SMS,中国社会网与社会资本研究学会年会(CNSNS)、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年会论文审稿人。
讲座题纲:
2017年3月底,我在上海大学管理杏鑫受于晓宇教授邀请做了题目为🚴🏻♀️⚒:“打开黑箱、回归常识:对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介绍与反思”。在这个演讲里,我介绍了我的一个自然基金项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发现。围绕创新者如何创新并获得成功这个问题👸🏿,我对一家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单案例追踪研究。我发现♣️🧝🏼:创新过程作为一个黑箱,其中的第一个机制是从创新机会的识别与开发所引起的一个合法性获取🕵🏿,驱动创新战略的生成;创新中的第二个机制是从战略生成后的战略多变凸显了战略沟通的欠缺进而引起了战略漂移👈🏻;创新中的第三个机制是战略的多变和漂移导致了创新过程中组织身份认同缺失,并经由组织内部合法性获取的失败导致创新的终止👩🏻🦽;创新中的最后一个机制🤷🏿♀️,也是一个贯通机制,是独特的企业家本土特质🕵🏿,其在促成上述三个机制上作用显著。基于这些发现🫴🏽,我得出如下结论:传统科学理性中的“打开黑箱”👿,通常在管理学术研究中指向了发现“中介机制”,回答的是‘how’的问题🏃🏻♂️➡️。我的研究满足了这个要求🍚,发现了四个驱动创新失败的关键机制🍅:
1.合法性机制(伴随着战略生成)😬;
2. 沟通机制(伴随着战略多变和战略漂移);
3. 组织认同机制(伴随着战略终止);
4. 贯穿始终的企业家机制(伴随着创新失败)🐉。
借此,我揭示了一个超越单一因果关系的多链条因果机制基础上的创新过程黑箱。也就是说🧈,在打开黑箱上👝,我拓展出了一个多链条的🧑🏿🦱、更为整体的因果机制解释。基于此,我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创新是一个多要素、多链条的因果机制,不能从单一要素💆🏻♀️🧑🏿🦲、单一关系模式去看👷🏼♂️,而需要聚焦于多要素👩❤️👨、多关系模式。换言之🧜🏼♀️,创新过程里的实践是一环套一环的👩🏽,是逐步推动的、动态的ℹ️、演变的。第二,一个动态的跟踪研究,使得研究者有机会识别创新过程中特定时空中的关键环节或贯通点,并发现基于这些贯通环节的前前后后的条件与结果。这种‘多要素、多关系、整体的’的分析手法给予对现象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足够的容纳力,一旦纳入不同阶段的时空以及其所包括的动态过程🔼⛵️,将有能力揭示创新的复杂性。
由于上述思考很多还不够清晰🦸🏽♂️,且没有成熟的方法论体系支撑✹,我的研究引来两个重要的质疑🙋🏽:第一💁🏻🏄🏼♀️,你聚焦的这些概念不都是文献中已经有的了吗?第二,这些发现不都是常识吗?在这个演讲里𓀍,我将进一步思考这两个问题🦸🏻。特别的🚴🏿,我将寻找下述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一,为什么原本是一个丰富的质性研究会陷入对已有概念和文献的解读之中?我该如何挖掘我的研究的潜在贡献🦶?第二,如果我的上述研究发现被批评为仅仅揭示了常识性的认识🐖,我该怎样突破常识?
我将尝试融合批判实在论的科学哲学理论体系以及案例研究的“过程追踪”方法来尝试回答上述问题🧑🏿🏭。我的演讲包括三个内容。首先是借用批判实在论的哲学视野和案例研究的过程追踪方法,提供一个如何评判上述两个评判的分析思路。借此,我将解答:为什么我们的研究发现不能是常识🏌🏼♂️?如果不是常识🥿,将是什么👨🏻🦳?其次👩🏿⚕️,我将展示如何通过纳入批判实在论的分析结构和过程追踪的具体研究方法,来推进和改善我的研究。最后,我会谈一谈上述尝试如何启发我目前所参与的三个田野调研项目(来自于中国企业田野调研联盟)的实施与改善。